金秋好时节,艺苑收获季。在八闽大地迅速掀起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热潮中,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十一届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简称“中青赛”)复决赛阶段比赛于10月17日在福州拉开序幕。这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后,福建省举办的重要舞台艺术专业赛事,旨在通过舞台竞技,发掘舞台艺术新生力量,检阅艺术人才培养成果,展示文艺“闽军”奋进风采,推出新时代舞台艺术领军人才,推进福建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届中青赛包括“戏剧曲艺木偶”“声乐舞蹈杂技”“器乐演奏”三大类(3个子赛事),分为戏剧曲艺木偶、戏曲器乐、声乐、舞蹈杂技、西洋器乐、民族器乐6个组别,涵盖戏曲、话剧、曲艺、木偶、戏曲器乐、声乐、舞蹈、杂技、民族器乐、西洋器乐等多个艺术门类。
比赛分为报名、预选赛、复决赛、赛后辅导、汇报演出五个阶段。参赛对象为全省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职演员、演奏员,艺术院校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在职教师和应届毕业生。自2023年5月赛事启动后,全省共有712人报名,其中“戏剧曲艺木偶”子赛事367人,“音乐舞蹈杂技”子赛事233人,“器乐演奏”子赛事112人;国有文艺院团586人,非国有艺术表演团体22人,高校104人;硕士以上学历人数101人(其中博士9人),高学历参赛人数较往届有明显增加。
经过全省各地精心组织预选赛,最终共有371名演员进入复决赛。复决赛中,“戏剧曲艺木偶”“声乐舞蹈杂技”在福州举办,“器乐演奏”在厦门举办。戏剧曲艺木偶组作为参赛演员最多的一个组别,涵盖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芗剧)、京剧、越剧等15个剧种,以及话剧、曲艺、木偶等类别。本届中青赛鼓励参赛者以所属剧
(曲)种的传统经典折子戏(曲艺段子),或原创首演剧节目参赛。除“戏剧曲艺木偶组”外,其他5个组均采取现场打分方式决出高低。为加强本省艺术工作者与全国名家的交流,拓宽艺术视野,进一步提升赛事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各组别均邀请部分全国知名专家、艺术家担任评委,并开设多场不同门类的艺术名家讲座。为期12天34场的复决赛,不仅是一次舞台表演艺术的比拼,也是专业艺术工作者的交流互学,更是一次福建文艺百花为人民绽放的惠民演出、向人民汇报的艺术盛会。
本届中青赛较往届相比有以下特色亮点:一是首次与地市共同承办复赛决赛。旨在探索艺术赛事与当地重要文旅活动联动,助力文旅经济发展;二是舞蹈等艺术门类首次将基本功作为评分重要组成。决赛加赛1分钟技术技巧独立展示,加强对基本功的考察,促进演员日常基本功的训练;三是首次增加赛后辅导环节。声乐组、舞蹈杂技组、西洋器乐、民族器乐等组别,将在每场比赛结束后,由评委进行现场点评(戏剧曲艺木偶组在决赛总评结束后,邀请评委、专家对获奖选手进行集中辅导),以帮助演员提升表演艺术水平和明确努力方向;四是首次同步作为“薪传计划”验收,鼓励以“福建戏曲名老艺人薪传计划”折子戏参赛并进行验收,汇报演出中拟专设“薪传计划”环节,展示发掘、抢救、传承前辈舞台艺术精粹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全省范围的舞台竞技,强化全省中青年演员争优、争先、争效意识,发现表演艺术新生力量,进一步做好福建文化艺术保护、传承、传播、发展四篇文章,促进全省文艺单位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有力推动了福建省舞台艺术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
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创办于1983年,每三年举办一届,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一届。作为政府部门主办的全省性常设性专业性舞台艺术赛事,所设奖项为省级文化艺术政府奖。四十年来,以其涵盖面大、专业性强、具有广泛影响力而形成稳定持久的品牌优势,成为发现、培养、造就一代代舞台表演艺术领军人物、骨干力量的重要平台,为福建艺术事业持续繁荣发展、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发挥重要作用。该赛事引导全省中青年演员以比促学、以赛促练,不断提升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历届比赛脱颖而出的一批批优秀中青年演员,经过舞台磨砺后成为福建各艺术门类和各大专业文艺院团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舞台表演艺术领军性人物。各艺术门类一批批优秀中青年人才的不断涌现,展现了福建舞台艺术传承发展的勃勃生机。
我省历届国家级舞台表演艺术大奖获得者,绝大多数都曾经历过该赛事的磨砺,逐步从福建闪亮全国舞台。其中,戏剧曲艺类有: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以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静萍(“二度梅”)、周虹;“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乃春、王少媛、吴晶晶、陈洪翔、李敏、田磊、苏燕蓉、陈琼、陈娟娟、孙劲梅、王君安、吴则文、陈丽宇、黄艳艳、郑全;“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李白燕、杨雪莉、庄丽芬、肖向丽等。
以艺为伴,青春正高歌。十月的福建,赛事火热开启,让我们一起期待青春激情点燃双城,舞台新星闪耀八闽,千年艺脉薪火相传,人文之韵赋美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