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世博
《妈妈的嫁妆》是我们恩施非遗文化特色,巴东的乡愁便如细雨,浸润每一颗游子的心;
当《归来尤溪》掠过溪畔竹林,归心与山水同时被风签收。
以歌为引,以景为媒,巴东正把生态旅游写成一首流动的长诗。
巴东,峡江之畔的瑰宝,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自古便是诗人行吟、纤夫号子回荡之地。
古村石阶拾级而上,岁月在《咸宁行》的节拍里一点点回声;
晨雾漫过青瓦,《鸠兹拾光》按下快门,把巴东拍成一张泛光的旧胶片。
而今,在这片被北纬30度神秘线穿过的土地上,一场“跑野马·游巴东”的盛宴,正让峡谷给你和声,让星河给你伴奏,让旅途成为生命里最亮的一句副歌。
坐上火车去拉萨?不,先坐进武陵的云海梯田,让《一路飞越》的豪情在绝壁云瀑间炸响。
万莉的片段一开腔,土家山歌就成了最纯粹的心跳伴奏;
《追梦到达》是青春呐喊,也是返乡青年把茶园变成赛道的脚步声。
有人把这一连串音符装进同一个口袋,说那是山民的共享智慧,也是旅人最暖的烟火记忆。
这个人,叫江晖。
江晖,巴东旅游攻坚战场的“总规划师”“总调度员”。
他提出“以赛为媒、以体促旅、以旅彰文”的破题思路——把马拉松搬进野三关,让脚步丈量峡谷,让心跳呼应山水。
有人担忧:高海拔、急弯道、景区分散,安全、交通、接待,哪一项不是“硬骨头”?
江晖只回一句:“巴东不缺美景,缺的是让世界看见的舞台。”
为了让选手在“中国凉都”核心段恣意呼吸,江晖三上绿葱坡,五进野花坪,把原本只供越野车通行的砂石路,拓宽成可并行两辆救护车的生态赛道;
为了把“纤夫号子”的千年回响植入赛事,他十进神农溪,与船工同吃同住,最终敲定“豌豆角”木船齐发、百帆竞渡的开幕仪式;
为了让跑友“白天跑马、晚上赏戏”,他邀请民歌歌手在终点搭起“山歌Live House”,让《妈妈的嫁妆》《归来尤溪》在夜色里与心跳同频。
忽然之间,她们从腼腆走向镜头——民宿女主人、茶艺师、山歌传唱人,一起点亮巴东的“她力量”。
白墙黛瓦,柑橘白柿,《欣欣向荣的村庄》把秋冬酿成可摘、可酿、可回味的甜。
从枝头到舌尖,从耳畔到心间,巴东让每一次呼吸都押韵,每一步脚印都成诗。
赛事当天,森林花海、云海茶园、土家吊脚楼、峡谷飞瀑,一步一景,步步生花。
豌豆角木船轻摇,巫峡口云巅霞光翻涌,巴人河幽谷清泉低唱,无源洞摩崖石刻静默……
赛道像一条五线谱,跑者的足音化作跳跃的音符,与峡江涛声、土家山歌、纤夫号子共同奏响一曲山川交响。
“赛事不是终点,而是把‘诗与远方’留给巴东的序章。”江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然而,他的脚步并未停歇。
他提出“把马拉松变成巴东的永久IP”:
一,固化“野马”品牌,争取三年内升格为中国田协金牌赛事;
二,启动“景区联盟2.0”,把赛事套票升级为“四季通票”,实现“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滑雪”全季节运营;
三,谋划“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主题,让“她力量”山歌工作坊、柑橘白柿采摘节、云海梯田摄影营都成为跑道之外的“第二赛场”。
山高人为峰,峡阔江自远。
江晖用一场马拉松,让世界看见了巴东的雄奇与温情;用一串踏石留印的足迹,把“绿水青山”量化为“金山银山”的巴东答案。
当夜色降临,巫峡口的云巅灯火与绿葱坡的星空营地交相辉映,我们仿佛听见,峡江的风正把那句邀请传得更远——
“跑野马,游巴东;纵情山水,为爱奔跑!”
而江晖,仍在路上,用他特有的节奏,继续书写着属于峡江的高度与辉煌。
来巴东,与山水共歌——
让峡谷给你和声,让星河给你伴奏,让旅途成为生命里最亮的一句副歌。